如何理解“弦歌之治”(中)

期次:第489期    作者:邓根芹   查看:12

弦歌之治的思想核心是“和”。演奏乐器与演唱者之间、不同的乐器之间、不同的演唱者之间,都有一个“和”的理念,音乐上就是“和声”。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,其重要的内在元素是 “和”。一个简单的“和”字,内涵十分丰富。

首先,“和”的历史非常悠久。“和”在甲骨文中为“龢”,后来演变成了“咊”,这两个字形在《说文解字》《康熙字典》中可以查到。“和”是一个形声字,从“口”,“禾”声。“口”是用来吃饭的,“禾”代表粮食。“和”的本意可以理解为:人人都有饭吃,天下就和平;如果没有饭,天下就乱了。我们说“民以食为天”也是同样的意思。整个社会,人人能各得其所,实现自我价值,奉献社会,这便是“和”。

其次,“和”就是恰如其分。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《中庸》称,“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”,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都应合乎分寸,不走极端,这样社会才会和睦、安定。整个社会和睦,信任,团结,安定。

再次,“和”就是和平。中国传统文化提倡“以和为贵”,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待,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、避免战争与暴力。大家友善相待,互帮互助,携手并进;互相取长补短,相互学习,共同提高;互相切磋工作经验与方法,探讨各个领域的理论与制度;社会组织之间,互通有无,互相交流,整个社会更稳健发展。

当然,“和”也指“和而不同”。恰如乐器音色各不相同,在一起却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,这就是“和谐”之美。社会应“和谐”以共生共长,“不同”以相辅相成。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“求同存异”。个人之间,团队之间,推心置腹,互相扶持,个性发展。

综合起来看,“和”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,与“包容”“仁爱”“孝悌”等其他基本精神相通。我们建设“和”为核心的价值思想,从简单的善念出发,追求“和”的境界,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,更是对现代生活理念的提升。我们每个个体成员,都要尽己所能,奉献团队,积极参与各项活动,发挥积极作用,消除消极影响。心心相印,心手相牵,为建设更美好的明天,添砖加瓦;社会在迅猛发展,我们个人的价值互相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不同人员之间、不同组织之间,更加需要认真了解,互相尊重、互相学习、取长补短。我们主张模式多样化,关系民主化,尊重多样性,互相信任,共同促进事业的进步。

“和”的最高境界便是“爱”,《康熙字典》中这样解释“爱”:“爱,仁之发也。又亲也,恩也,惠也,怜也,宠也,好乐也,吝惜也,慕也,隐也。”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“爱”的释义:1.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情感。2.喜欢。3.爱惜,爱护。整个社会“和”而生“爱”,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。人人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
孔子、言子推崇的“大同小康”社会,也即是今日“和谐”社会的雏形,而言子的“弦歌之治”,更是社会治理的成功实践。当今社会,我们国家提出的 “四个自信”———道路自信、制度自信、理论自信、文化自信,恰恰可以从弦歌之治中找到理论基础:学道则爱人,学道则易使也。四个自信中,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、制度自信、理论自信的基础,是渊源,没有了文化自信,谈不上道路自信、制度自信、理论自信。正确且深刻理解“弦歌之治”的内涵,对当今社会而言,有积极意义。